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針對2021年第一季進行考察,公布最新的房價負擔能力報告,非常少見地列入了購屋機會指數與住宅可負擔指數,這兩項指標過去曾出現過一次,然而沒有延續下來使用,和今年所顯示的4項指標相比,內政部過往幾年的房價負擔能力報告,都只會列出房貸負擔率與房價所得比。
內政部報告今年新加入2項指標
房貸負擔率的意思,是說收入在中位數的家戶,用來償還中位數住宅房貸本利的額度,佔每月收入的比例多少,至於房價所得比的意思,是說收入在中位數的家戶,需要多少年不吃不喝,才能負擔起中位數價格的住宅,也就是一般民眾最常在新聞上看到的說法。
購屋機會指數與住宅可負擔指數,都是從美國傳進來的算法,第一項是參照美國的房屋建築商協會(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ome Builders, NAHB)作法,第二項是參照美國的不動產仲介業協會(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, NAR)作法,新增的這2樣指標,加入目的實質上與原有的房貸負擔率、房價所得比相去不遠,都是為了讓民眾進一步了解收入能否追上房屋價格的討論方式。
購屋機會指數有什麼用途嗎?
不一樣的指標,反映出來的狀況也不大相同,從購屋機會指數(Housing Opportunity Index, HOI)來看的話,表現的是一個地區收入在中位數的家戶,有能力買下的房子佔當地房市的比例是多少,簡單來說,就是一座城市裡面,一般家戶買下市場上房子的機會是多少。
計算方式是統計市場上的房子有多少比例,每月的負擔金額是位於中位數月收入的30%之中,負擔金額包含本金、利息、稅金、保險,並且期限長達30年,30%則是一般家戶分配到房屋支出的預定比例,曾經有學者認為,一座城市的購屋機會指數想要落在正常範圍,應該超過50%,而台灣今年所公開的數字顯示,六都之中只有桃園市在合理的區間,其他城市的一般家戶,買到房子的機會比較低。
持續列出新的指標才有意義!
內政部此次列出其他參考指標,有很大的可能性可以為分析房價負擔能力,增加其他更深一層且不同角度的資料,比較讓人惋惜的是,內政部公布的報告之中,僅僅排列出各種數據,卻沒有對於指標定義、借用資料、計算方式給予清晰的解釋與敘述。
這2項不常見的指標,過去曾在2015年應用過一次,但之後幾年卻完全消失無蹤,直到今年才又再次放上來,這些數據具有相當用處,應該不斷地統計、發表,幫助討論相關問題的未來動向,另外政府的報告需要清楚說明指標的意思,並且標出使用資料的出處、根本的計算方式,如此一來才能達成透明化的效果,幫助進行下一步的整理推測。
六都各項房價指數表格
直轄市 | 房貸負擔率 | 房價所得比 | 購屋機會指數 | 住宅可負擔指數 |
台北市 | 62.17% | 15.54% | 13.77% | 48.25% |
新北市 | 49.01% | 12.25% | 19.04% | 61.21% |
桃園市 | 29.95% | 7.49% | 50.09% | 100.18% |
台中市 | 40.63% | 10.16% | 31.7% | 73.84% |
台南市 | 31.12% | 7.78% | 46.8% | 96.41% |
高雄市 | 30.4% | 7.6% | 49.15%; | 98.68% |